專利名稱: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主要揭示一種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尤指一種能夠控制帶體在轉寫頭 的行進方向的轉向裝置。
背景技術:
參照美國專利號第7228882 號 “TAPE DISPENSER WITH A CUSHIONEDAPPLICATOR TIP”,揭示了一種側向修正帶,其黏貼頭28固定在兩殼體47、49的內(nèi),且黏貼頭28的一端 兩側分別突設有一連動部90,殼體49鄰近開口端設有兩支撐柱92,支撐柱92上設有凹弧, 由將黏貼頭28的連動部90抵靠在殼體49支撐柱92的凹弧,達到限制且定位黏貼頭28的 功效,而帶桿38把蕊帶32從供給卷筒24引導至黏貼頭28,且扭轉改變?nèi)飵?2的方向,再 由帶桿38把蕊帶32轉向引導回返回卷筒26。這種通過帶桿38引導蕊帶32轉向的設計,容易使蕊帶32沾黏到黏貼頭28的側 壁,而且位于端頭30的蕊帶32無法穩(wěn)固地保持在正中間,容易產(chǎn)生偏移,因為蕊帶32在帶 桿38上會產(chǎn)生滑移,甚至使蕊帶32交纏在一起,尤其是黏貼式的蕊帶32,特別容易沾黏到 黏貼頭28,再加上蕊帶32偏移以及蕊帶32交纏在一起的問題,而有加以改良的必要。因此,申請人極力尋求一種可以確實解決上述問題的設計,增加轉印器具的帶體 轉向裝置的耐用性與使用便利性,以求滿足使用者的期待。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所欲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公知的設計存有不耐 用與使用不便利的缺失,故有加以改良的必要。本發(fā)明的一種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包含有一本體,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 端,第一端限制于轉印器具的一殼體內(nèi),第二端外露于該殼體并設一轉寫頭,該本體具有一 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該本體的兩表面繞設一帶體;一第一引導塊,設于該本體第一 端,該第一引導塊設于該第一表面,該第一引導塊具有一第一接觸面,其使該帶體轉向并引 導至該轉寫頭;以及一第二引導塊,設于該本體第一端,該第二引導塊設于該第二表面,該 第二引導塊具有一第二接觸面,其引導該帶體回復原方向,通過該兩引導塊的配置,使該帶 體在該轉寫頭處不產(chǎn)生偏移。本發(fā)明達到的有益技術效果在于,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主要利用第一引導塊 使帶體轉向、第二引導塊使帶體回復原方向,且通過兩引導塊的配置,使帶體在轉寫頭處不 產(chǎn)生偏移。再者,該第一引導塊的第一接觸面與該本體間具有一傾斜角,以達到第一引導塊 協(xié)助帶體轉折的效果,讓帶體能夠順暢行進至該轉寫頭。以及,調(diào)制該第二引導塊與轉向裝置本體軸線的距離,以避免帶體在轉寫頭處產(chǎn) 生偏移。以及,兩引導塊與該轉寫頭的距離以及該帶體寬度具有一適當比值,使帶體于該
3轉寫頭轉折成較平坦面。其它目的、優(yōu)點和本發(fā)明的新穎特性將從以下詳細的描述與相關的附圖更加顯明。
圖1為本發(fā)明轉印器具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發(fā)明轉印器具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發(fā)明轉印器具的轉向裝置的立體外觀圖;圖4為本發(fā)明圖3所取的側視圖;圖5為本發(fā)明圖3所取的后視圖;圖6為本發(fā)明轉向裝置與蕊帶裝置組合的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圖6所取的剖面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圖6所取的前視圖;圖9為本發(fā)明圖6所取的后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殼體;2-蕊帶裝置;3-轉向裝置;10-本體;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1-第 一表面;111-突起部;12-第二表面;121-突起部;13-第一側壁;14-第二側壁;20-第一引 導塊;21-第一接觸面;211-第一端;212-第二端;213-弓丨導部;30-第二引導塊;31-第二 接觸面;311-引導部;40-轉寫頭;H-軸線;S-帶體;C-間距;Dl-距離;D2-寬度;α-傾斜 角;β-傾斜角。
具體實施例方式有關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述如 后,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種結構的限制。參照圖1與圖2,為本發(fā)明轉印器具的立體外觀圖與立體分解圖。轉印器具包括 有一殼體1,其內(nèi)裝設有一蕊帶裝置2及一轉向裝置3,轉向裝置3被限制于轉印器具的殼 體1內(nèi),帶體S由蕊帶裝置2的供給卷筒引導至轉向裝置3后再引導回蕊帶裝置2的返回 卷筒,轉向裝置3能夠將帶體S轉折九十度,讓轉印器具以側向進行劃帶。其中該帶體S可 為任何具黏貼移轉作用的薄膜,例如修正帶或黏貼帶。同時參照圖3至圖5,該轉向裝置3包括有一本體10、一第一引導塊20及一第二 引導塊30,其中該本體10具有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第一端101限制于轉印器具的殼 體2內(nèi),第二端102連接一轉寫頭40,以進行轉印。該本體10呈平板狀而具有兩相對的表 面11、12,且該本體10的兩表面11、12供該帶體S繞設,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軸向各 形成有一突起部111、121,其可先與帶體S接觸,減少帶體S與本體10的兩端面11、12的接 觸面積以避免產(chǎn)生沾黏。該本體10第一端101設有兩相對的第一、第二側壁13、14,該第一及第二側壁13、 14與該本體10的兩表面11、12垂直相交,兩側壁13、14限制于殼體1內(nèi),使轉向裝置3不 會產(chǎn)生移位。轉向裝置3沿著該本體10軸向具有一虛擬的軸線H,該本體10以軸線H為軸形成左右?guī)缀鯇ΨQ的形狀。該第一引導塊20形成于該本體10第一表面11,且該第一引導塊20鄰近該本體 10的第一側壁13,該第一引導塊20朝相反于該第二表面12的方向延伸,且該第一引導塊 20位于該本體10第一端101的端部,以導引帶體S轉向進入該本體10的第一表面11。該 第一引導塊20具有一第一接觸面21,且該第一接觸面21具有一引導部213,以與帶體S接 觸,并順暢引導帶體S。該第一接觸面21包括有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第一端211連接 該本體10第一表面11,第二端212鄰近該本體10的第一側壁13,以防止帶體S由第二端 212脫離。該第一接觸面21與本體10第一表面11間具有一傾斜角α,該傾斜角α的角度 的范圍在90° 150°之間,以達到協(xié)助帶體S轉折,讓帶體S受該第一引導塊20的引導, 順暢運行。于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接觸面21與本體10第一表面11的傾斜角α為140°。該第二引導塊30形成于該本體10第二表面12,且該第二引導塊30鄰近該本體 10的第一側壁13,該第二引導塊30朝相反于該第一表面11的方向延伸,且該第二引導塊 30位于該本體10第一端101的端部,以導引帶體S回復原方向返回蕊帶裝置2。該第二引 導塊30具有一第二接觸面31,且該第二接觸面31具有一引導部311,以與帶體S接觸,并 順暢引導帶體S。該第二接觸面31與本體10第二表面12間具有一傾斜角β,該傾斜角β 為90°,使該第二接觸面31與第二表面12垂直,該第二引導塊30導引帶體S轉折回蕊帶 裝置2的方向,以方便收納使用過的帶體S。該第二引導塊30由該本體10 —側的第一側壁 13延伸至該第二接觸面31不超過軸線H,且該第二引導塊30的第二接觸面31與軸線H間 具有一間距C,于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引導塊30的第二接觸面31與軸線H的間距C在0 Icm之間,該第二接觸面31與軸線H的間距C以0為最佳,若間距C大于Icm則容易造成帶 體S轉折處產(chǎn)生偏移,不利于轉寫頭40的劃帶穩(wěn)定性,當然前述間距C的數(shù)值僅為本實施 例的樣品的數(shù)值,其關系到轉印器具的大小尺寸,故本發(fā)明間距C范圍不在此限。參照圖6至圖9,為轉向裝置與蕊帶裝置組合示意圖,帶體S路徑方向由該第一引 導塊20引導進入該本體10的第一表面11,且該第一接觸面21與本體10第一表面11的 傾斜角α在90° -150°之間(如圖4所示),讓該第一引導塊20的第一接觸面21協(xié)助 帶體S轉折,且控制帶體S在轉寫頭40處不產(chǎn)生偏移,避免帶體S與本體10碰觸,使帶體 S順暢運行。接著帶體S路徑方向由該本體10第一表面11繞過該轉寫頭40至該本體10 的第二表面12。最后帶體S路徑方向由該第二接觸面31引導回蕊帶裝置2,該第二引導塊 30由該本體10 —側的第一側壁13延伸至該第二接觸面31不超過軸線H,使帶體S于轉寫 頭40處保持在中間不產(chǎn)生偏移。兩引導塊20、30與該轉寫頭40之間具有一距離D1,而該 帶體S具有一寬度D2,兩引導塊20、30與該轉寫頭40之間的距離Dl以及帶體寬度D2的比 值不小于3,使帶體S于該轉寫頭40轉折成較平坦面。該帶體S具有轉印膜,該帶體S經(jīng)過在該轉寫頭40處將帶體S上的轉印膜轉印在 待轉印物,該帶體S由蕊帶裝置2行經(jīng)第一引導塊20至該轉寫頭40之前,該帶體S上具有 一層轉印膜,該帶體S在轉寫頭40處會將轉印膜轉印在待轉印物上,故帶體S在行經(jīng)轉印 頭40之后,便剩下沒有轉印膜的帶體S,其接著行經(jīng)第二引導塊30轉向后卷收回蕊帶裝置 2。本發(fā)明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包括有一本體、一第一引導塊及一第二引導 塊,該本體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限制于轉印器具的一殼體內(nèi),第二端外露于該殼體
5并設一轉寫頭,該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該本體的兩表面繞設一帶體,該第 一引導塊及該第二引導塊設于該本體的第一端,且兩引導塊分別設于兩表面,該第一引導 塊使帶體轉向、第二引導塊使帶體回復原方向,該帶體通過兩引導塊的配置,使帶體在轉寫 頭處不產(chǎn)生偏移。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1.本發(fā)明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兩引導塊能夠控制帶體在該轉寫頭的行進方 向,避免帶體產(chǎn)生偏移,進而影響到劃帶穩(wěn)定性。2.本發(fā)明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該第一引導塊的第一接觸面與該本體間具 有一傾斜角,傾斜角的角度范圍為90° -150°之間,以達到第一引導塊協(xié)助帶體轉折的效 果,讓帶體能夠順暢行進至該轉寫頭。3.本發(fā)明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該第二引導塊與軸線的距離在O-Icm之間, 以避免帶體在轉寫頭處產(chǎn)生偏移。4.本發(fā)明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兩引導塊與該轉寫頭的距離以及該帶體寬度 的比值不小于3,使帶體于該轉寫頭轉折成較平坦面。以上對本發(fā)明的描述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專業(yè)技術人員理解,在權利要 求限定的精神與范圍之內(nèi)可對其進行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是它們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 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一種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本體,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限制于轉印器具的一殼體內(nèi),第二端外露于該殼體并設一轉寫頭,該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該本體的兩表面繞設一帶體;一第一引導塊,設于該本體第一端,該第一引導塊設于該第一表面,該第一引導塊具有一第一接觸面,其使該帶體轉向并引導至該轉寫頭;以及一第二引導塊,設于該本體第一端,該第二引導塊設于該第二表面,該第二引導塊具有一第二接觸面,其引導該帶體回復原方向,通過該兩引導塊的配置,使該帶體在該轉寫頭處不產(chǎn)生偏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接觸面與本體 的第一表面間具有一傾斜角。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接觸面包括有 第一端及第二端,該第一接觸面第一端連接該本體第一表面,該第一接觸面第二端鄰近該 本體的一側。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傾斜角的角度的范 圍在90°至150°之間。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接觸面與該 本體第二表面間具有一傾斜角,該傾斜角為90°。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軸向具有一軸 線,該第二引導塊由該本體一側延伸至該第二接觸面不超過軸線,該第二接觸面與軸線間 具有一間距,使該帶體于該轉寫頭處不產(chǎn)生偏移,該第二接觸面與軸線的間距在0 lcm之 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接觸面與軸線 的間距以0為最佳。
8.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兩引導 塊與該轉寫頭之間的距離以及帶體寬度的比值不小于3。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第一端設有兩 相對的第一及第二側壁,該第一及第二側壁與該本體的兩表面垂直相交,且兩引導塊鄰近 該第一側壁,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軸向各形成有一突起部,該第一接觸面及該第二接 觸面具有一引導部,以順暢引導帶體。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帶體具有轉印膜, 該帶體在該轉寫頭處將轉印膜轉印在待轉印物。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轉印器具的帶體轉向裝置,包含有一本體、一第一引導塊及一第二引導塊,該本體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限制于轉印器具的一殼體內(nèi),第二端外露于該殼體并設一轉寫頭,該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該本體的兩表面繞設一帶體,該第一引導塊及該第二引導塊設于該本體的第一端,且兩引導塊分別設于兩表面,該第一引導塊使帶體轉向、第二引導塊使帶體回復原方向,該帶體通過兩引導塊的配置,使帶體在轉寫頭處不產(chǎn)生偏移。
文檔編號B65H37/00GK101934952SQ20091015077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6月30日
發(fā)明者吳健瓏 申請人:順德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