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向流斜板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上向流斜板沉淀池。
【背景技術】
:
[0002]1904年,美國人哈真(Hazen)提出了“理想沉淀理論”,此后,人們?yōu)榱颂岣叱恋沓爻恋硇实哪_步一直沒有停止。1945年甘布(Camp)提出了層格沉淀池的方案,但是,層格沉淀池由于排泥困難并沒有得到推廣和應用。20世紀60年代,博伊科特(Boycott)用試管進行血液沉淀速度測定時,發(fā)現(xiàn)將試管傾斜可加快沉淀。1964年漢遜(Hanson)發(fā)展為“斜管沉淀”的設計池型。1969年國內(nèi)首先由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院開始進行試驗研究,于1972年在武漢國棉一廠建成第一座規(guī)模20000m3/d的斜管沉淀池。同時,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又在上海浦東水廠技術改造工程中進行生產(chǎn)性試驗,證明效果十分明顯。按照理想沉淀池理論,在保持截留沉速和水平流速都不變的情況下,減小沉淀池的深度,就能相應的減少沉淀時間和縮短沉淀池的長度,該理論又稱“淺層沉淀理論”。無論斜板沉淀池還是斜管沉淀池,其理論基礎都是“淺層沉淀理論”。
[0003]現(xiàn)有的斜板沉淀池存在沉降后的清水在出水時夾帶漂浮物,排泥結構復雜、排泥效果差,污泥容易被進水重新激起等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
[0004]鑒于此,有必要設計一種出水時能避免夾帶漂浮物且排泥結構簡單、效果好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
[0005]—種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包括:池體、布水器、進水管、出水管、排污管、斜板、集水槽、過濾裝置;池體包括位于上方的沉淀區(qū)和沉淀區(qū)下方的污泥區(qū),沉淀區(qū)和污泥區(qū)聯(lián)通,在沉淀區(qū)一個端壁上部設有進水管,沉淀區(qū)另一個端壁上部設有出水管,由出水管向進水管的方向上污泥區(qū)截面寬度逐漸收窄并且深度逐漸加深,進水管端的污泥區(qū)底面低于出水管端的污泥區(qū)底面,進水管端的污泥區(qū)端壁下部設有排污管;在沉淀區(qū)和污泥區(qū)之間安裝有布水器,布水器為篦子結構,通過設置布水器大大降低了進水管的水對底部污泥區(qū)造成的沖刷,有效避免重新激起污泥;沉淀區(qū)內(nèi)設置有斜板,斜板上沿低于出水管;斜板上方設有集水槽,集水槽為上方敞口的槽體,集水槽長度方向與沉淀區(qū)長度方向平行,集水槽兩側壁上沿為鋸齒狀,沉淀后的清水由集水槽兩側壁的齒根處流入集水槽,并由集水槽流向出水管,沉淀區(qū)內(nèi)的漂浮物則被鋸齒狀的側壁擋在槽外;集水槽的出水端與出水管的進水端聯(lián)通,在集水槽與出水管的進水端之間設有過濾裝置作為最后一道防線。
[0006]優(yōu)選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內(nèi)還設有隔板,隔板包括橫置隔板和縱置隔板,縱置隔板沿長度方向?qū)⒊恋韰^(qū)一分為二,橫置隔板與縱置隔板垂直相交,橫置隔板將沉淀區(qū)分隔為多個段,橫置隔板的傾斜方向與斜板一致且橫置隔板板面上設有數(shù)個過水孔。通過隔板可以有效地安裝固定斜板。
[0007]優(yōu)選的,斜板向出水管方向傾斜。
[0008]優(yōu)選的,池體外壁上設有縱橫交織的加強筋。
[0009]優(yōu)選的,過濾裝置為濾網(wǎng)。
[0010]優(yōu)選的,布水器的孔為斜孔,向污泥區(qū)兩側傾斜,對向兩側的斜孔能更加有效地降低進水對污泥區(qū)中部污泥的沖刷。
[001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側壁為鋸齒形的集水槽,使清水通過鋸齒的齒根流入集水槽再流向出水管,阻擋了漂浮物直接流向出水管,同時在出水管入口設置過濾裝置進一步降低了漂浮物和浮游生物、雜質(zhì)等的流出;另外,篦子大大降低了進水對污泥的沖刷。
【附圖說明】
:
[0012]附圖1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沉淀區(qū)的立體示意圖。
[0013]附圖2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帶有加強筋和支腿的立體示意圖。
[0014]附圖3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的主視示意圖。
[0015]附圖4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的俯視示意圖。
[0016]附圖5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斜板的側視示意圖。
[0017]附圖6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斜板的立體示意圖。
[0018]附圖7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布水器的主視示意圖。
[0019]附圖8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布水器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0020]圖中:池體1、布水器2、進水管3、出水管4、排污管5、斜板6、集水槽7、沉淀區(qū)11、污泥區(qū)12、端壁13、端壁13'、隔板8、橫置隔板81、縱置隔板82、過水孔811、加強筋14、斜孔21。
【具體實施方式】
:
[0021 ] 如圖1?圖8所示,一種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包括:池體1、布水器2、進水管3、出水管4、排污管5、斜板6、集水槽7、過濾裝置;池體1包括位于上方的沉淀區(qū)11和沉淀區(qū)11下方的污泥區(qū)12,沉淀區(qū)11和污泥區(qū)12聯(lián)通,在沉淀區(qū)11 一個端壁13上部設有進水管3,沉淀區(qū)11另一個端壁13'上部設有出水管4,由出水管4向進水管3的方向上污泥區(qū)12截面寬度逐漸收窄并且深度逐漸加深,進水管3端的污泥區(qū)12底面低于出水管4端的污泥區(qū)12底面,進水管3端的污泥區(qū)12端壁下部設有排污管5 ;在沉淀區(qū)11和污泥區(qū)12之間安裝有布水器2,布水器2為篦子結構,通過設置布水器2大大降低了進水管3的水對底部污泥區(qū)12造成的沖刷,有效避免重新激起污泥;沉淀區(qū)11內(nèi)設置有斜板6,斜板6上沿低于出水管4 ;斜板6上方設有集水槽7,集水槽7為上方敞口的槽體,集水槽7長度方向與沉淀區(qū)11長度方向平行,集水槽7兩側壁上沿為鋸齒狀,沉淀后的清水由集水槽7兩側壁的齒根處流入集水槽7,并由集水槽7流向出水管4,沉淀區(qū)7內(nèi)的漂浮物則被鋸齒狀的側壁擋在槽外;集水槽7的出水端與出水管4的進水端聯(lián)通,在集水槽7與出水管4的進水端之間設有過濾裝置(未圖示)作為最后一道防線。
[0022]在本實施方式中,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內(nèi)還設有隔板8,隔板8包括橫置隔板81和縱置隔板82,縱置隔板82沿長度方向?qū)⒊恋韰^(qū)11 一分為二,橫置隔板81與縱置隔板82垂直相交,橫置隔板81將沉淀區(qū)11分隔為多個段,橫置隔板81的傾斜方向與斜板6 —致且橫置隔板81板面上設有數(shù)個過水孔811。通過隔板8可以有效地安裝固定斜板6。
[0023]在本實施方式中,斜板6向出水管4方向傾斜。
[0024]在本實施方式中,池體1外壁上設有縱橫交織的加強筋14,如附圖4所示。
[0025]在本實施方式中,過濾裝置為濾網(wǎng)。
[0026]在本實施方式中,布水器2的孔為斜孔21,向污泥區(qū)12兩側傾斜,對向兩側的斜孔21能更加有效地降低進水對污泥區(qū)12中部污泥的沖刷。
【主權項】
1.一種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體、布水器、進水管、出水管、排污管、斜板、集水槽、過濾裝置;池體包括位于上方的沉淀區(qū)和沉淀區(qū)下方的污泥區(qū),沉淀區(qū)和污泥區(qū)聯(lián)通,在沉淀區(qū)一個端壁上部設有進水管,沉淀區(qū)另一個端壁上部設有出水管,由出水管向進水管的方向上污泥區(qū)截面寬度逐漸收窄并且深度逐漸加深,進水管端的污泥區(qū)底面低于出水管端的污泥區(qū)底面,進水管端的污泥區(qū)端壁下部設有排污管;在沉淀區(qū)和污泥區(qū)之間安裝有布水器,布水器為篦子結構;沉淀區(qū)內(nèi)設置有斜板,斜板上沿低于出水管;斜板上方設有集水槽,集水槽為上方敞口的槽體,集水槽長度方向與沉淀區(qū)長度方向平行,集水槽兩側壁上沿為鋸齒狀,集水槽的出水端與出水管的進水端聯(lián)通,在集水槽與出水管的進水端之間設有過濾裝置。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內(nèi)還設有隔板,隔板包括橫置隔板和縱置隔板,縱置隔板沿長度方向?qū)⒊恋韰^(qū)一分為二,橫置隔板與縱置隔板垂直相交,橫置隔板將沉淀區(qū)分隔為多個段,橫置隔板的傾斜方向與斜板一致且橫置隔板板面上設有數(shù)個過水孔。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斜板向出水管方向傾斜。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池體外壁上設有縱橫交織的加強筋。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其特征在于:過濾裝置為濾網(wǎng)。6.如權利要求1?5任意一項所述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布水器的孔為斜孔,向污泥區(qū)兩側傾斜。
【專利摘要】一種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包括:池體、布水器、進水管、出水管、排污管、斜板、集水槽、過濾裝置;池體包括沉淀區(qū)和沉淀區(qū)下方的污泥區(qū),由出水管向進水管的方向上污泥區(qū)截面寬度逐漸收窄并且深度逐漸加深;在沉淀區(qū)和污泥區(qū)之間安裝有布水器,布水器為篦子結構;沉淀區(qū)內(nèi)設置有斜板;斜板上方設有集水槽,集水槽兩側壁上沿為鋸齒狀;集水槽的出水端與出水管的進水端聯(lián)通,在集水槽與出水管的進水端之間設有過濾裝置。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側壁為鋸齒形的集水槽,使清水通過鋸齒的齒根流入集水槽再流向出水管,阻擋了漂浮物直接流向出水管,同時在出水管入口設置過濾裝置進一步降低了漂浮物和浮游生物、雜質(zhì)等的流出;篦子大大降低了進水對污泥的沖刷。
【IPC分類】B01D36/04
【公開號】CN205031981
【申請?zhí)枴緾N201520480137
【發(fā)明人】蔣志平, 姜繼, 楊學文
【申請人】江蘇綠川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2月17日
【申請日】201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