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空氣調節(jié),具體涉及一種泵體組件、壓縮機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1、滾動轉子式壓縮機具有體積小、結構簡單、成本低等突出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家用空調、商用空調、低溫熱泵等領域。但在低溫環(huán)境下,普通轉子壓縮機搭載的熱泵系統(tǒng)熱量需求大,而且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降低,吸氣比容大,制冷劑循環(huán)量減少、壓縮比增大,導致系統(tǒng)制熱能力嚴重衰減,排氣溫度高,能效及可靠性明顯降低。針對此問題,國內外工程技術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噴氣增焓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噴氣循環(huán)壓縮過程中,噴射進來的氣體是中間壓力氣體,有部分氣體相當于從中壓壓縮到了高壓,節(jié)省了部分壓縮功,從而能優(yōu)化循環(huán)效率,同時,噴射的氣體是飽和氣體,其溫度比壓縮腔的過熱氣體低,兩種氣體混合,可以有降低壓縮腔的氣體溫度,從而降低排氣溫度,有效提高壓縮機能力、能效及可靠性。
2、目前典型的噴氣增焓壓縮機主要有活塞切割式噴氣結構和止回閥式噴氣結構。其中,活塞切割式旋轉式噴氣增焓壓縮機在上下軸承或隔板上開設噴氣口,通過活塞運動打開或關閉噴射孔,其優(yōu)點是不需要增加壓縮機運動部件、可靠性高,但受泵體零件結構限制較多,通用性差,且存在制冷劑從壓縮腔經(jīng)噴氣口回流,導致部分冷量損失,并使壓縮機做部分無用功,降低壓縮機的能效;止回閥噴氣增焓壓縮機,是在壓縮腔設計帶有止回閥的噴氣口,通過止回閥單向地向壓縮腔噴射增焓制冷劑,能有效防止制冷劑回流,具體參見圖1所示,現(xiàn)有止回閥式噴氣增焓壓縮機的補氣結構多是在氣缸排氣口側設置閥片2座,安裝舌簧閥片,與常規(guī)法蘭排氣口的氣閥結構相同,閥片及擋板需要通過固定件與氣缸鎖合,此設計工藝復雜,余隙容積大,小系列(也即結構緊湊型壓縮機)安裝空間受限應用困難。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泵體組件、壓縮機及空調器,能夠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止回閥噴氣增焓壓縮機中的止回閥組裝工藝復雜、余隙容積大,針對小系列壓縮機的安裝空間受限的技術問題。
2、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泵體組件,包括氣缸以及組裝于所述氣缸的第一端面以封堵所述氣缸的第一端口的封堵件,所述氣缸內具有壓縮腔,所述泵體組件還包括補氣增焓結構,所述補氣增焓結構包括形成于所述氣缸與所述封堵件的組裝配合面處的容置腔以及處于所述容置腔內的閥片,所述閥片將所述容置腔分隔為獨立的補氣側與背壓側,所述補氣側具有與補氣增焓件的出氣口連通的補氣進口以及與所述壓縮腔的第一區(qū)域連通的補氣出口,所述背壓側具有背壓出口以及與所述壓縮腔的第二區(qū)域連通的背壓進口,所述閥片具有以其第一端面封堵所述補氣進口的第一位置以及以其第二端面封堵所述背壓出口的第二位置,且所述閥片在其第一端面與第二端面的壓差作用下實現(xiàn)其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切換。
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區(qū)域為所述氣缸的排氣口。
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背壓進口與背壓出口經(jīng)由背壓通道連通,所述背壓通道形成于所述氣缸上,所述背壓側的余隙容積為v1,所述氣缸的吸氣容積為v,0.15%≤v1/v≤1.6%。
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容置腔包括形成于所述氣缸的所述第一端面上的凹槽,所述閥片的外周立壁與所述凹槽的槽立壁之間滑動配合連接。
6、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閥片為圓形閥板,所述凹槽的直徑為d1,所述閥片的直徑為d0,0mm≤d1-d0≤2mm。
7、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容置腔包括形成于所述氣缸的所述第一端面上的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嵌套環(huán),所述閥片處于所述嵌套環(huán)內且所述閥片的外周立壁與所述嵌套環(huán)的內孔環(huán)壁之間滑動配合連接,且所述嵌套環(huán)的材料硬度高于所述氣缸的材料硬度。
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補氣進口的口外緣形成有環(huán)繞其設置的第一凸環(huán),所述背壓出口的口外緣形成有環(huán)繞其設置的第二凸環(huán),所述閥片處于所述第一凸環(huán)與所述第二凸環(huán)之間所形成的軸向間隙內;或者,所述閥片的升程為h,0.1mm≤h≤2.5mm。
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環(huán)及所述第二凸環(huán)中的任一個的環(huán)頂面為平面或者外凸的弧面;或者,所述補氣進口形成于所述封堵件上,所述封堵件與所述氣缸的組裝配合面上形成有閥座環(huán)槽,所述閥座環(huán)槽環(huán)繞所述第二凸環(huán)設置,所述閥座環(huán)槽的直徑大于所述凹槽的直徑,且所述閥座環(huán)槽通過補氣槽與所述第一區(qū)域連通,所述補氣出口為所述補氣槽遠離所述閥座環(huán)槽的一端,所述補氣槽構造于所述氣缸與所述封堵件組裝配合面的至少之一上。
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沿所述氣缸的軸向在其任一徑向平面上投影,所述補氣出口的中心軸線與所述氣缸的中心軸線之間形成第一連線,所述氣缸具有的滑片槽的寬度中心線與所述氣缸的中心軸線之間形成第二連線,所述第一連線與所述第二連線之間的夾角為θ,10°≤θ≤180°。
1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13°≤θ≤20°;和/或,在夾角θ范圍內還另外設置有至少一個所述補氣增焓結構。
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氣缸至少具有兩個,所述封堵件為處于相鄰兩個所述氣缸之間的隔板,所述隔板的至少一個端面處設置所述補氣增焓結構;或者,所述封堵件為上法蘭或者下法蘭。
13、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壓縮機,包括上述的壓縮機。
14、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空調器,包括上述的壓縮機。
15、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泵體組件、壓縮機及空調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補氣增焓結構由閥片的兩個端面處的壓差實現(xiàn)補氣增焓的周期性通斷控制,閥片無需固定,零件數(shù)量少,結構簡單且安裝極為方便,能夠直接在現(xiàn)有氣缸的基礎上補充加工實現(xiàn),易于系列化推廣,工藝性強且投入成本較低;閥片在壓差作用下以整體滑動的方式實現(xiàn)其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切換,與現(xiàn)有技術中的舌簧止回閥片結構相較,無需設置相應的緊固件、擋板、位移引導件等結構,閥片的安裝空間需求可以大幅降低,相應的余隙容積減小,有利于壓縮機能力及能效的提高。
1.一種泵體組件,包括氣缸(1)以及組裝于所述氣缸(1)的第一端面以封堵所述氣缸(1)的第一端口的封堵件,所述氣缸(1)內具有壓縮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補氣增焓結構,所述補氣增焓結構包括形成于所述氣缸(1)與所述封堵件的組裝配合面處的容置腔以及處于所述容置腔內的閥片(2),所述閥片(2)將所述容置腔分隔為獨立的補氣側與背壓側,所述補氣側具有與補氣增焓件(100)的出氣口連通的補氣進口(211)以及與所述壓縮腔的第一區(qū)域連通的補氣出口(212),所述背壓側具有背壓出口(221)以及與所述壓縮腔的第二區(qū)域連通的背壓進口(222),所述閥片(2)具有以其第一端面封堵所述補氣進口(211)的第一位置以及以其第二端面封堵所述背壓出口(221)的第二位置,且所述閥片(2)在其第一端面與第二端面的壓差作用下實現(xiàn)其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切換。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區(qū)域為所述氣缸(1)的排氣口(12)。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壓進口(222)與背壓出口(221)經(jīng)由背壓通道(223)連通,所述背壓通道(223)形成于所述氣缸(1)上,所述背壓側的余隙容積為v1,所述氣缸(1)的吸氣容積為v,0.15%≤v1/v≤1.6%。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包括形成于所述氣缸(1)的所述第一端面上的凹槽(14),所述閥片(2)的外周立壁與所述凹槽(14)的槽立壁之間滑動配合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4)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閥片(2)為圓形閥板,所述凹槽(14)的直徑為d1,所述閥片(2)的直徑為d0,0mm≤d1-d0≤2mm。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包括形成于所述氣缸(1)的所述第一端面上的凹槽(14),所述凹槽(14)內設有嵌套環(huán)(8),所述閥片(2)處于所述嵌套環(huán)(8)內且所述閥片(2)的外周立壁與所述嵌套環(huán)(8)的內孔環(huán)壁之間滑動配合連接,且所述嵌套環(huán)(8)的材料硬度高于所述氣缸(1)的材料硬度。
7.根據(jù)權利要求4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氣進口(211)的口外緣形成有環(huán)繞其設置的第一凸環(huán)(213),所述背壓出口(221)的口外緣形成有環(huán)繞其設置的第二凸環(huán)(224),所述閥片(2)處于所述第一凸環(huán)(213)與所述第二凸環(huán)(224)之間所形成的軸向間隙內;或者,所述閥片(2)的升程為h,0.1mm≤h≤2.5mm。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環(huán)(213)及所述第二凸環(huán)(224)中的任一個的環(huán)頂面為平面或者外凸的弧面;或者,所述補氣進口(211)形成于所述封堵件上,所述封堵件與所述氣缸(1)的組裝配合面上形成有閥座環(huán)槽(214),所述閥座環(huán)槽(214)環(huán)繞所述第二凸環(huán)(224)設置,所述閥座環(huán)槽(214)的直徑大于所述凹槽(14)的直徑,且所述閥座環(huán)槽(214)通過補氣槽(215)與所述第一區(qū)域連通,所述補氣出口(212)為所述補氣槽(215)遠離所述閥座環(huán)槽(214)的一端,所述補氣槽(215)構造于所述氣缸(1)與所述封堵件組裝配合面的至少之一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氣缸(1)的軸向在其任一徑向平面上投影,所述補氣出口(212)的中心軸線與所述氣缸(1)的中心軸線之間形成第一連線,所述氣缸(1)具有的滑片槽(13)的寬度中心線與所述氣缸(1)的中心軸線之間形成第二連線,所述第一連線與所述第二連線之間的夾角為θ,10°≤θ≤180°。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13°≤θ≤20°;和/或,在夾角θ范圍內還另外設置有至少一個所述補氣增焓結構。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體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1)至少具有兩個,所述封堵件為處于相鄰兩個所述氣缸(1)之間的隔板(4),所述隔板(4)的至少一個端面處設置所述補氣增焓結構;或者,所述封堵件為上法蘭(5)或者下法蘭(6)。
12.一種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壓縮機。
13.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2所述的壓縮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