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縫紉設備領域,特別是一種面線夾緊裝置以及具有這種面線夾緊裝置的縫紉設備。
背景技術:
縫紉機在縫制布料時通常需要面線和底線配合進行縫紉,面線需要穿在機針里,由機針帶動在布料中穿梭。然而在實際使用時,會出現(xiàn)如下問題:在起針時,穿過機針的線頭沒有張力而較松,而且線頭可能出現(xiàn)的長短誤差,因此會出現(xiàn)第一針漏針,引起鳥巢現(xiàn)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面線夾緊裝置以及具有這種面線夾緊裝置的縫紉設備,其可以在起針時夾緊面線,提升了縫紉剛起針的穩(wěn)定性。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面線夾緊裝置,包括撥線勾組件,所述撥線勾組件包括具有第一壓線部的撥線勾以及具有第二壓線部的壓線片,所述第一壓線部和所述第二壓線部相對設置且二者之間形成有供面線穿過而將面線壓緊的間隙,所述撥線勾上還開設有用于勾住面線并對面線導向使其進入所述間隙的撥線槽,該面線夾緊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撥線勾組件往復移動以靠近、遠離機針的抓線驅動組件。
優(yōu)選地,所述撥線勾具有用于對面線導向使其滑進所述撥線槽的導向面,所述導向面為斜面或弧面。
優(yōu)選地,所述壓線片具有固定連接在所述撥線勾上的固定端、形成有所述的第二壓線部的自由端以及連接于所述固定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間的本體。
更優(yōu)選地,所述本體沿背向所述撥線勾的方向向外彎折凸出而使所述自由端具有向所述撥線勾移動的趨勢。
優(yōu)選地,所述撥線槽具有自槽口至槽底依次相接的第一導引面、第二導引面、第三導引面,所述第一導引面、第二導引面、第三導引面與所述撥線勾在遠離機針時的移動軌跡之間構成的夾角逐漸減小。
優(yōu)選地,所述抓線驅動組件包括依次轉動連接構成四邊形結構的固定桿、第一連桿、第二連桿以及第三連桿,所述撥線勾組件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桿或第二連桿上且該連接處靠近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連接處或重合,所述抓線驅動組件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第三連桿轉動的動力機構。
更優(yōu)選地,所述動力機構包括驅動缸以及第四連桿,所述第四連桿的一端部和所述驅動缸的活塞桿轉動連接,所述第四連桿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三連桿轉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桿和第三連桿的連接處位于所述第三連桿和第四連桿的連接處以及所述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的連接處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面線夾緊裝置包括多個撥線勾組件以及多個與所述撥線勾組件對應的抓線驅動組件。
一種具有所述的面線夾緊裝置的縫紉設備。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方案,相比現(xiàn)有技術具有如下優(yōu)點:
由于,抓線驅動組件可帶動撥線勾組件靠近機針,撥線勾接觸到面線使得面線劃入撥線槽內,然后,抓線驅動組件在帶動撥線勾組件遠離機針,則面線相對滑動進入撥線勾和壓線片之間的間隙內被二者壓緊;這一壓緊過程可在上一次縫紉的最后一針完成時進行,此時面線尚連接在布料上具有一定張力,可以很方便地勾到面線;因此,在縫紉起針時,避免了面線長短誤差等造成的第一針漏針的現(xiàn)象,有利解決鳥巢現(xiàn)象,提升了縫紉起針的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縫紉設備在面線夾緊裝置夾線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的縫紉設備在面線夾緊裝置伸出勾線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附圖1中的面線夾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4為附圖1中的撥線勾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5為附圖1中的撥線勾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6為附圖1中的面線夾緊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上述附圖中,
100、面線夾緊裝置;200、面線;300、機針;
101、撥線勾組件;
1、撥線勾;11、導向面;12、第一壓線部;13、撥線槽;131、第一導引面;132、第二導引面;133、第三導引面;
2、壓線片;21、自由端;210、第二壓線部;22、本體;23、固定端;
102、抓線驅動組件;
3、固定桿;4、第一連桿;5、第二連桿;6、第三連桿;61、第一樞軸;62、第三樞軸;63、第四樞軸;7、第四連桿;8、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下面對方向的定義中,以靠近機針的一側為前,以靠近抓線驅動組件的一側為后。
附圖1-2為一種縫紉設備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它包括設置在機針擺架上的機針300以及安裝在機針擺架上的面線夾緊裝置100。根據(jù)具體的縫紉需求,機針300可設置為一或多個,具體到本實施例中,機針300為三個且并排間隔設置,面線夾緊裝置100與機針300一一對應以將穿過機針300后的面線200線頭夾緊,因而,本實施例中的面線夾緊裝置100也對應為三個。
參照附圖1-6所示,面線夾緊裝置100包括可以往復移動的撥線勾組件101,該面線夾緊裝置100還包括為所述撥線勾組件101的往復移動提供動力的抓線驅動組件102,所述撥線勾組件101的移動目的是為了靠近和遠離機針300,因而上述往復移動具體為直線往復移動,換句話說,所述的抓線驅動組件102是用于驅動所述撥線勾組件101往復移動以靠近和遠離機針300。
撥線勾組件101包括疊壓設置的撥線勾1以及壓線片2。撥線勾1的前端具有第一壓線部12,壓線片2的前端也具有第二壓線部210,第一壓線部12和第二壓線部210相對設置且二者之間形成有供面線200穿過而將面線200壓緊的間隙。撥線勾1上還開設有用于勾住面線并對面線導引使其進入所述間隙的撥線槽13,撥線槽13的槽口位于槽底之后,且撥線槽13具有自槽口至槽底依次相接的第一導引面131、第二導引面132、第三導引面133,第一導引面131、第二導引面132、第三導引面133與撥線勾1在遠離機針300時的移動軌跡(即前后方向)之間構成的夾角逐漸減小,具體到本實施例中,第三導引面133近乎和撥線勾1的移動軌跡平行。此外,所述撥線勾1具有用于對面線導向使其滑進所述撥線槽13的導向面11,所述導向面11為斜面或弧面,導向面11形成在撥線勾1的后端部上。
壓線片2具有固定連接在所述撥線勾1上的固定端23(即前端)、形成有所述的第二壓線部210的自由端21(即后端)以及連接于所述固定端23和所述自由端21之間的本體22(即中部)。本體22沿背向所述撥線勾1的方向向外彎折凸出而使所述自由端21具有向所述撥線勾1移動的趨勢。壓線片2由具有一定彈性的金屬片一體成形制成,彎折凸出的本體22為可以形變的薄弱部使得自由端21本身具有壓向撥線勾1后端的趨勢從而將位于第二壓線部210和第一壓線部12之間的面線壓緊。
所述抓線驅動組件102包括依次轉動連接構成四邊形結構的固定桿3、第一連桿4、第二連桿5以及第三連桿6,所述撥線勾組件101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桿4和/或或第二連桿5上且該連接處靠近所述第一連桿4和第二連桿5的連接處或重合,所述抓線驅動組件102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第三連桿6轉動的動力機構。所述動力機構包括驅動缸(具體為氣缸8)以及第四連桿7,所述第四連桿7的一端部和所述氣缸8的活塞桿轉動連接,所述第四連桿7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三連桿6轉動連接。其中,固定桿3和機針300的擺架固定連接;上述的所有轉動連接均為樞軸連接,且各樞軸的軸心線相互平行;撥線勾組件101中撥線勾1的前端部通過安裝塊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桿4和第二連桿5上,具體為固定連接在用于將第一連桿4和第二連桿5相轉動連接的轉動樞軸上;氣缸8的殼體固定連接在固定桿3上,氣缸8的活塞桿的上端和第四連桿7的上端轉動連接。
所述固定桿3和第三連桿6的連接處位于所述第三連桿6和第四連桿7的連接處以及所述第二連桿5和第三連桿6的連接處之間。即,用于將固定桿3和第三連桿6相轉動連接的第二樞軸62位于用于將第三連桿6和第四連桿7相轉動連接的第三樞軸63以及用于將第二連桿5和第三連桿6相轉動連接的第一樞軸61之間。
下面對上述面線夾緊裝置100的工作原理和過程進行描述:
氣缸8的活塞桿向上伸出,第四連桿7帶動四邊形結構變形,具體為第四連桿7帶動第三連桿6的上端向上轉動,第三連桿6的下端向下且向前轉動,第二連桿5的下端、第一連桿4的下端隨之向下且向前轉動,從而帶動撥線勾組件101隨之向前靠近機針300且向下伸至機針300下方(如附圖2);隨著機針300向前移動,撥線勾1的導向面11接觸到面線200,在斜面或弧面狀的導向面11的導向下,面線200相對撥線勾1向后移,直至移動到撥線槽13的槽口處,在第一導引面131的導引下面線進入撥線槽13槽口;隨后氣缸8的活塞桿退回,面線順著第一導引面131、第二導引面132、第三導引面133進入撥線槽13槽底,且位于撥線槽13和機針300之間的面線則順著撥線勾1的上表面滑至撥線勾1和壓線片2之間的間隙內并被壓緊;這一壓緊過程可在上一次縫紉的最后一針完成時進行,此時面線尚連接在布料上具有一定張力,撥線勾1可以很方便地勾到面線;因而,在縫紉起針時,避免了面線長短誤差等造成的第一針漏針的現(xiàn)象,有利解決鳥巢現(xiàn)象,提升了縫紉起針的穩(wěn)定性。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是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例,其目的在于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jù)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