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型電液調節(jié)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液控制系統(tǒng),具體說是一種集成型電液調節(jié)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電液調節(jié)系統(tǒng)用于控制閥門的開度并定位。傳統(tǒng)的電液調節(jié)系統(tǒng)包括,液壓油管路將液壓栗、液壓閥、液壓缸、控制器、油箱和液壓附件等設備連接在一起,在液壓缸活塞桿的行程內安裝位置傳感器,位置傳感器的滑動端安裝在活塞桿上,位置傳感器是系統(tǒng)控制器的反饋環(huán)節(jié)。當控制器接受上位機輸入信號(4?20mA),使電機正轉,帶動油缸活塞桿伸出,同時位置傳感器檢測油缸活塞桿的位置(對應閥門的位置),并反饋給控制器。當上位機的設定的位置與缸活塞桿實際位置相同時,電機停止轉動,油缸活塞桿也停止伸出,處于一個新的位置。這樣油缸活塞桿(執(zhí)行器)可以輸出與輸入信號成比例的位移,實現(xiàn)閉環(huán)控制。由于系統(tǒng)各個設備呈分立狀態(tài)獨立存在,其中的油箱是用來儲存液壓油和散熱等,在液壓系統(tǒng)工作時,油箱的液位會發(fā)生變化,所以一般油箱設有呼吸裝置同大氣相通,這樣雜質容易進入油系統(tǒng),造成液壓閥的卡澀等故障,可靠性差。在電液控制系統(tǒng)控制閥門、風門等場合,存在體積龐大、維護困難等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集成型電液調節(jié)裝置,該裝置是把電液控制系統(tǒng)的各設備集成在一個集成塊上,這些設備之間通過不用管路連接,使整個裝置緊湊、密封。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它包括電機、雙向齒輪栗、液壓缸和位置傳感器,其特征是:所述雙向齒輪栗固定在集成塊左側,自雙向齒輪栗兩個出/吸油口 P1和P2起、在集成塊上向右開P1上油油道和P2上油油道,這兩個上油油道均開到集成塊的右邊緣,在集成塊右邊緣形成兩個上油油道口,液壓缸固定在集成塊體右邊緣上,液壓缸的兩個油口與集成塊體右邊緣的兩個上油油道口對接;
在每個上油油道上依次接第一和第二單向閥,其中第一單向閥有兩個出油口,兩個出油口貫通接在上油油道上;第二單向閥的進油口接在雙向齒輪栗側的上油油道上,第二單向閥的出油口接在液壓缸側的上油油道上;平衡閥的負載口接在第二單向閥與液壓缸之間的上油油道上;
第一導壓油道的兩端分別是P1上油油道上平衡閥的導壓口和P2上油油道上兩個單向閥之間的油道;第二導壓油道的兩端分別是P2上油油道上平衡閥的導壓口和P1上油油道上兩個單向閥之間的油道;
在集成塊上開三通式回油油道,位于兩個上油油道之間,三通式回油油道的縱向油道上、下油道口分別接到兩個平衡閥的出油口②,三通式回油油道的橫向油道左端油道口接在雙向齒輪栗的泄油口;吸油管的上管口、兩個第一單向閥的進油口依次接在三通式回油油道的橫向油道上; 在集成塊的下邊緣固定油箱,集成塊的下邊緣成為油箱的箱蓋,吸油管的下端口插入油箱;
上述所有的油道呈河道式;所有的閥門固定在集成塊上。
[0005]在液壓缸活塞桿的行程內安裝位置傳感器,位置傳感器的滑動端安裝在活塞桿上。
[0006]當需要液壓缸活塞桿伸出到設定的位置時,控制器接受上位機輸入信號(4?20mA),啟動電機和雙向齒輪栗正轉,雙向齒輪栗P1 口為出油口,P2口為吸油口,液壓油進入P1上油油道,依次經過第一單向閥的兩個出油口和第二單向閥,進入液壓缸無桿腔,推動油缸活塞桿伸出。該液壓油同時進入P1上油油道的溢流閥進油口和P2上油油道的平衡閥的導壓口③。
[0007]活塞桿伸出后,液壓缸有桿腔內的液壓油排入P2上油油道,作用到該油道的平衡閥的負載口①,該平衡閥主閥芯在導壓口③的壓力及負載口①的壓力共同作用下打開,使其負載口①與出油口②相通,P2上油油道的液壓油經該平衡閥進入三通式回油油道;作用到P2上油油道上的第一單向閥的進油口,打開該閥閥芯,回油油道的液壓油進入雙向齒輪栗的P2 口。一般地說液壓缸有桿腔容積小于無桿腔的容積,進而油缸出油量小于進油量,雙向齒輪栗泄油口 P2及吸油管從油箱吸油補入系統(tǒng)。
[0008]在油缸活塞桿伸出運行中,位置傳感器時時檢測油缸活塞桿的實際位置,并反饋給控制器。當上位機設定的位置與缸活塞桿實際位置相同時,電機停止轉動,油缸活塞桿也停止伸出,處于一個新的位置并定位;
當系統(tǒng)如位置傳感器或控制器出現(xiàn)故障時,活塞桿全部伸出被卡住,P1上油油道的液壓油壓力升高,當升高到P1上油油道的的溢流閥的設定壓力時,溢流閥的主閥芯打開,將P1上油油道的液壓油依次泄到短路油道和回油油道,回到雙向齒輪栗P2 口。
[0009]當需要液壓缸活塞桿縮回到設定的位置時,控制器接受上位機輸入信號,啟動電機和雙向齒輪栗反轉,P2口為出油口,P1 口為吸油口,液壓油進入P2上油油道,依次經過第二單向閥的兩個出油口和第二單向閥,進入液壓缸有桿腔,推動油缸活塞桿縮回。該液壓油同時進入P2上油油道的的溢流閥進油口和P1上油油道的平衡閥的導壓口③。
[0010]活塞桿縮回后,液壓缸無桿腔內的液壓油排入P1上油油道,作用于該油道的平衡閥的負載口①,該平衡閥主閥芯在導壓口③的壓力及負載口①的壓力共同作用下打開,使其負載口①與出油口②相通,P1上油油道的液壓油經該平衡閥進入三通式回油油道;作用到P1上油油道的第一單向閥的進油口,打開該閥閥芯,回油油道的液壓油進入雙向齒輪栗的P1 口。由于油缸出油量大于進油量,多余的油量從吸油管排入油箱。
[0011]在油缸活塞桿縮回運行中,位置傳感器時時檢測油缸活塞桿的實際位置,并反饋給控制器。當上位機設定的位置與缸活塞桿實際位置相同時,電機停止轉動,油缸活塞桿也停止縮回,處于一個新的位置并定位;
當系統(tǒng)如位置傳感器或控制器出現(xiàn)故障時,活塞桿全部縮回被卡住,P2上油油道的液壓油壓力升高,當升高到P2上油油道的的溢流閥的設定壓力時,溢流閥的主閥芯打開,將P2上油油道的液壓油依次泄到短路油道和回油油道,回到雙向齒輪栗P1 口。
[0012]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是:整個裝置緊湊,不損失動力,便于安裝與運輸;空氣中的雜質不能進入液壓油中,同時液壓油不易氧化,避免了液壓油老化的問題。 在控制閥門、風門等動作不頻繁的場合,顯著提高了電液控制系統(tǒng)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0013]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
[0014]圖1是本發(fā)明的示意圖。
[0015]圖2是圖1的A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它包括電機1、雙向齒輪栗2、液壓缸10和位置傳感器15,所述雙向齒輪栗2固定在集成塊3左側,自雙向齒輪栗兩個出/吸油口P1和P2起、在集成塊上向右開P1上油油道4和P2上油油道V,這兩個上油油道均開到集成塊的右邊緣31,在集成塊右邊緣形成兩個上油油道口,液壓缸10固定在集成塊體右邊緣上,液壓缸的兩個油口 101與集成塊體右邊緣的兩個上油油道口對接;
在P1上油油道上依次接第一單向閥5和第二單向閥7,其中第一單向閥有兩個出油口②,兩個出油口貫通接在上油油道上;第二單向閥的進油口①接在雙向齒輪栗側的上油油道上,第二單向閥的出油口②接在液壓缸側的上油油道上;平衡閥9的負載口①接在第二單向閥與液壓缸之間的上油油道上;在P2上油油道上依次接第一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