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及磁共振設備,尤其是一種可移動式的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及磁共振設備。
背景技術:
磁共振系統(tǒng)是一種用于醫(yī)學影像診斷的設備,其能夠提供清晰、準確的人體解剖學圖像。磁共振系統(tǒng)的主要原理如下:磁場中的原子核在受到一定頻率的短暫的電磁波激發(fā)后,發(fā)出與激發(fā)頻率相等頻率的電磁波信號,這個信號被接收線圈采集并傳送到信號處理設備(例如計算機),經(jīng)過處理后形成圖像。
在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中,術前需要采用核磁共振對手術部位進行預掃描,以便于規(guī)劃針(或刺、桿等)的表皮插入點、行針(或刺、桿等)路徑及靶點位置等。醫(yī)師根據(jù)規(guī)劃的路徑將針(或刺、桿等)插入患者體內(nèi)。通過核磁共振系統(tǒng)再次掃描患者手術部位,以檢查針(或刺、桿等)的位置是否準確。對于磁共振介入手術使用的接收線圈而言,通常要求手術部位局部掃描成像的質(zhì)量比較高,而對于手術部位之外的圖像質(zhì)量要求較低。在磁共振系統(tǒng)中,發(fā)射線圈組件與接收線圈組件的設計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屬于不同的兩個領域。
在磁共振掃描中,患者待掃描部位及接收線圈成像區(qū)域應該處于磁場的均勻區(qū)內(nèi)。在磁共振介入手術中,可以通過移動掃描床來調(diào)整患者待掃描部位在磁場中的位置,來使其處于磁場的均勻區(qū)內(nèi)。但是,如果接收線圈成像區(qū)域與患者待掃描部位不一致,需要將掃描床移出磁體,然后移動患者重新調(diào)整。這導致手術效率大幅降低。此外,麻醉后的患者移動不便,這也增加了手術難度。因此,可以通過移動線圈來實現(xiàn)重新定位。
例如,CN201398969Y公開了一種具有可移動體線圈的磁共振成像設備,該磁共振成像設備包括一個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基本磁場的磁體,一個產(chǎn)生快速通斷的梯度場的梯度線圈,一個發(fā)射射頻信號的射頻發(fā)射線圈以及至少一個接收射頻信號的體線圈,其中,所述體線圈與所述磁共振成像設備設置成一體,且該體線圈可移動地設置在一個支撐結構上,并可通過該支撐結構沿所述磁體縱向移入和移出所述磁體內(nèi)部。該專利文獻的支撐結構為可伸縮連桿,無法實現(xiàn)接收線圈準確定位。
再如,CN104055517A公開了一種磁共振成像設備,包括:病床,用于安置患者;定位單元,用于控制所述病床的移動及定位;體射頻線圈,用于發(fā)射及接收射頻信號;局部線圈,所述局部線圈包括:固定線圈裝置,位于所述病床下方,用于覆蓋當前需要掃描的部分的背面接收射頻信號;可移動線圈裝置,位于所述病床上方,所述可移動線圈裝置包括:射頻接收線圈,用于接收射頻信號;機械臂,用于移動所述射頻接收線圈貼合當前需要掃描的部分的正面。該磁共振成像設備采用機械臂移動接收線圈,沒有其他輔助設置,增加了準確定位的難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其可以自身移動以實現(xiàn)接收線圈的準確定位,操作更加便捷。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磁共振設備,其不需要挪動掃描床和患者,通過接收線圈自身的移動即可實現(xiàn)線圈的重新準確定位。
本申請的發(fā)明人進行了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如下技術方案可以實現(xiàn)上述目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所述接收線圈組件包括線圈主體、支架和底座;所述底座用于放置所述線圈主體和所述支架;所述支架穿過所述線圈主體的內(nèi)部、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其用于為患者提供支撐;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第四底座、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X向位移單元和Y向位移單元;其中,所述的X向為所述線圈主體的放置方向,所述的Y向為垂直于線圈主體的放置方向、并處于所述底座的平面內(nèi)的方向;
其中,所述線圈主體包括上部線圈、下部線圈和鎖緊機構,所述上部線圈和所述下部線圈能夠分離,所述鎖緊機構用于將所述上部線圈與所述下部線圈鎖緊;
其中,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具有與所述線圈主體的底部相適應的線圈凹槽,所述線圈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線圈主體、并將所述線圈主體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
其中,所述第一底座與所述第二底座在X方向上單邊可活動地連接,二者在Y方向上通過所述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連接;
其中,所述第二底座與所述第三底座通過所述Y向位移單元實現(xiàn)二者在Y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
其中,所述第三底座與所述第四底座通過所述X向位移單元實現(xiàn)二者在X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優(yōu)選地,所述的單邊可活動地連接的方式為單邊鉸接。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優(yōu)選地,所述的Y向位移單元包括Y向滑動單元、Y向驅(qū)動單元和Y向限位單元;所述Y向滑動單元用于設定所述第二底座與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的路徑;所述Y向驅(qū)動單元用于驅(qū)動所述第二底座與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所述Y向限位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和
所述的X向位移單元包括X向滑動單元、X向驅(qū)動單元和X向限位單元;所述X向滑動單元用于設定所述第三底座與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的路徑;所述X向驅(qū)動單元用于驅(qū)動所述第三底座與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所述X向限位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三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優(yōu)選地,所述Y向滑動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的Y向滑軌,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與所述Y向滑軌相配合的Y向滑軌座;
所述Y向驅(qū)動單元包括Y向齒條、Y向齒輪、Y向旋鈕和Y向傳動軸;所述Y向齒條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所述Y向齒輪與所述Y向旋鈕通過所述Y向傳動軸連接,所述Y向齒輪、所述Y向旋鈕和所述Y向傳動軸設置為能夠同步轉(zhuǎn)動;所述Y向齒輪與所述Y向齒條相配合以驅(qū)動所述第二底座與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所述Y向旋鈕可自由旋轉(zhuǎn)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和
所述Y向限位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Y向齒條上方的Y向限位塊,以及設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Y向限位槽。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優(yōu)選地,所述X向滑動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的X向滑軌,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下表面、并與所述X向滑軌相配合的X向滑軌座;
所述X向驅(qū)動單元包括X向齒條、X向齒輪、X向旋鈕和X向傳動軸;所述X向齒條設置在所述第三底座;所述X向齒輪與所述X向旋鈕通過所述X向傳動軸連接,所述X向齒輪、所述X向旋鈕和所述X向傳動軸設置為能夠同步轉(zhuǎn)動;所述X向齒輪與所述X向齒條相配合以驅(qū)動所述第三底座與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所述X向旋鈕可自由旋轉(zhuǎn)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和
所述X向限位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X向齒條上方的X向限位塊,以及設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X向限位槽。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優(yōu)選地,所述Y向齒條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從所述第二底座的一側沿Y方向延伸;所述X向齒條設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四底座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Y向旋鈕的Y向旋鈕槽和用于容納所述Y向傳動軸的Y向傳動軸孔;所述第四底座還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X向旋鈕的X向旋鈕槽和用于容納所述X向傳動軸的X向傳動軸孔。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優(yōu)選地,所述的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包括螺柱、旋母和壓板;所述螺柱設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旋母設置在所述螺柱上,所述壓板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并且所述壓板設置在所述旋母和所述第一底座之間、并套設在所述螺柱上,其用于將所述第一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上。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優(yōu)選地,所述壓板在與所述第一底座接觸位置的表面上設置有凸點,所述第一底座在與所述壓板接觸位置的表面上設置有膠墊。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優(yōu)選地,所述的接收線圈組件為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磁共振設備,該磁共振設備包括:
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基本磁場的磁體;
產(chǎn)生梯度場的梯度線圈;
發(fā)射射頻信號的發(fā)射線圈組件;和
接收射頻信號的接收線圈組件,其為上述接收線圈組件。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及磁共振設備,線圈主體可以在X方向和Y方向移動,并且可以在Z方向調(diào)節(jié)角度,因而可以通過自身移動以實現(xiàn)接收線圈的準確定位,并且操作更加便捷。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可以受控地調(diào)整線圈主體的位置,因而可以實現(xiàn)接收線圈更加精準的定位。本實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及磁共振設備能夠用于人體多個部位的成像,尤其是頸部和腰部的成像。本實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及磁共振設備特別適合用于介入手術中。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接收線圈組件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底座的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接收線圈組件用于頸部磁共振介入手術的示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接收線圈組件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線圈主體;11-上部線圈;12-下部線圈;13-鎖緊機構;
2-支架;21-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
3-底座;31-第一底座;32-第二底座;33-第三底座;34-第四底座;311-線圈凹槽;351-Y向限位塊;352-Y向旋鈕;353-Y向傳動軸;354-Y向傳動軸孔;355-Y向齒輪;356-Y向旋鈕槽;357-Y向齒條;358-Y向滑軌;359-Y向滑軌座;361-X向限位塊;362-X向旋鈕;363-X向傳動軸;365-X向齒輪;366-X向旋鈕槽;367-X向齒條;368-X向滑軌;369-X向滑軌座;371-旋母;372-壓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此。
本實用新型的“介入手術”表示在醫(y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將特制的精密器械引入人體,對體內(nèi)病態(tài)進行診斷和局部治療的手術,通常為微創(chuàng)性手術。
本實用新型的X向為底座的長度方向,亦即線圈主體的放置方向;Y向為底座的寬度方向,亦即垂直于線圈主體的放置方向、并處于底座平面內(nèi)的方向;Z向為底座的高度方向,亦即垂直于底座平面的方向。X向與X方向的含義相同,Y向與Y方向的含義相同,Z向與Z方向的含義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包括線圈主體、支架和底座,所述底座用于放置所述線圈主體和所述支架。下面進行詳細描述。
<線圈主體>
本實用新型的線圈主體可以為各種形狀,以適應人體各個部位。作為優(yōu)選,本實用新型的線圈主體為環(huán)形或類環(huán)形。該線圈主體可以包括可分離的上部線圈和下部線圈,還可以包括用于將上部線圈和下部線圈鎖緊的鎖緊機構;優(yōu)選地,鎖緊機構為兩個,分別位于上部線圈與下部線圈的結合部位。所述上部線圈和所述下部線圈通過電器連接器實現(xiàn)導電連接。該上部線圈包括上部線圈殼體以及容納在其中的電器元件;該下部線圈包括下部線圈殼體以及容納在其中的電器元件。上部線圈殼體和下部線圈殼體的材質(zhì)可以均為工程塑料。在本實用新型中,工程塑料的主要實例包括但不限于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聚苯醚、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硫醚或聚芳基酯等;其他的實例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亞胺、聚苯硫醚、聚砜、芳香族聚酰胺或氟樹脂等。
<支架>
本實用新型的支架用于為患者提供支撐,例如用于支撐患者的頸部。本實用新型的支架穿過線圈主體的內(nèi)部、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本實用新型的支架可以包括支撐平臺和位于該支撐平臺兩端的兩個支撐臂,該支撐平臺通過所述支撐臂固定連接在所述底座上,例如第四底座上。本實用新型的支撐平臺的形狀優(yōu)選為凹弧狀,便于為人體頸部提供舒適的支撐。以環(huán)形的線圈主體為例進行說明,支撐平臺架設在線圈主體的環(huán)形內(nèi)側,下部線圈位于支撐平臺與底座之間,上部線圈則位于支撐平臺的上方。本實用新型的支架的材質(zhì)可以均為工程塑料;具體的實例包括但不限于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聚苯醚、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硫醚、聚芳基酯、聚酰亞胺、聚苯硫醚、聚砜、芳香族聚酰胺或氟樹脂等。本實用新型的支架可以設計為符合人體工程學的結構。
<底座>
本實用新型的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第四底座、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X向位移單元和Y向位移單元。
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底座的上表面具有與所述線圈主體的底部相適應的線圈凹槽,所述線圈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線圈主體、并將所述線圈主體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線圈凹槽的形狀與所述線圈主體的底部形狀相匹配,從而便于二者固定連接在一起。作為優(yōu)選,所述線圈凹槽為長方形,其由四塊側板和一塊底板圍成。作為更優(yōu)選,四塊側板和一塊底板為一體成型結構。為了使線圈主體在線圈凹槽中固定牢固,可以在第一底座的X向側板和Y向側板上安裝鎖緊裝置,例如頂絲,彈片等。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底座與所述第二底座在X方向上單邊可活動地連接,二者在Y方向上通過所述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連接。在本實用新型中,單邊可活動地連接表示所述第一底座的一側與所述第二底座的一側連接,二者位移量很小,所述第一底座的另一側與所述第二底座的另一側則可以產(chǎn)生較大位移量。本實用新型的單邊可活動地連接的方式并沒有特別限制。優(yōu)選地,所述的單邊可活動地連接的方式為單邊鉸接。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底座與所述第二底座在Y方向上通過所述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連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的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包括螺柱、旋母和壓板;所述螺柱設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旋母設置在所述螺柱上,所述壓板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并且所述壓板設置在所述旋母和所述第一底座之間、并套設在所述螺柱上,其用于將所述第一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螺柱設置在所述第一底座的兩個Y向側板上,兩個旋母分別固定在上述螺柱上,兩個壓板分別豎直地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上方。本實用新型的壓板上開設有孔道,其用于套設在所述螺柱上。該孔道的截面積大于螺柱的截面積,便于第一底座的角度調(diào)節(jié)。當旋緊旋母后,壓板被壓緊在第一底座上,從而將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固定連接在一起。
在本實用新型中,壓板與第一底座相接觸的位置上可以設置有防滑結構。例如,所述壓板在與所述第一底座接觸位置的表面上設置有凸點,所述第一底座在與所述壓板接觸位置的表面上設置有膠墊。凸點與膠墊的結合起到防滑作用。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底座與所述第三底座通過所述Y向位移單元實現(xiàn)二者在Y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本實用新型的Y向位移單元包括Y向滑動單元、Y向驅(qū)動單元和Y向限位單元。
本實用新型的Y向滑動單元用于設定所述第二底座與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的路徑,以保證所述第二底座在所述第三底座上沿特定的路徑運動,便于精確控制。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Y向滑動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的Y向滑軌,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與所述Y向滑軌相配合的Y向滑軌座。Y向滑軌可以為直線型,Y向滑軌座也可以為直線型。本實用新型的Y向滑軌、Y向滑軌座的截面形狀不做特別限定。
本實用新型的Y向驅(qū)動單元用于驅(qū)動所述第二底座與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Y向驅(qū)動單元包括Y向齒條、Y向齒輪、Y向旋鈕和Y向傳動軸;所述Y向齒條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所述Y向齒輪與所述Y向旋鈕通過所述Y向傳動軸連接,所述Y向齒輪、所述Y向旋鈕和所述Y向傳動軸設置為能夠同步轉(zhuǎn)動;所述Y向齒輪與所述Y向齒條相配合以驅(qū)動所述第二底座與所述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所述Y向旋鈕可自由旋轉(zhuǎn)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所述Y向齒條優(yōu)選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并從所述第二底座的一側沿Y方向延伸,便于控制第二底座在Y方向移動。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Y向齒條的寬度大于Y向齒輪的寬度。這樣更有利于Y向齒輪在Y向齒條上沿X方向滑動。第四底座上設置有Y向旋鈕槽和Y向傳動軸孔,分別用于容納所述Y向旋鈕和Y向傳動軸。Y向旋鈕的端面上可以印有指針,用于控制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相對于第三底座在Y方向上的位移。
本實用新型的Y向限位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二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Y向限位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Y向齒條上方的Y向限位塊,以及設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Y向限位槽。所述Y向限位塊可以包括與Y向齒條齒廓相當?shù)腨向限位頂柱和Y向限位壓簧。當需要鎖緊時,Y向限位頂柱的端頭插進Y向齒條的兩齒之間,Y向限位壓簧保證Y向限位頂柱不會自動脫離齒條。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三底座與所述第四底座通過所述X向位移單元實現(xiàn)二者在X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本實用新型的X向位移單元包括X向滑動單元、X向驅(qū)動單元和X向限位單元。
本實用新型的X向滑動單元用于設定所述第三底座與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的路徑,以保證所述第三底座在所述第四底座上沿特定的路徑運動,便于精確控制。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X向滑動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第四底座的上表面的X向滑軌,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下表面、并與所述X向滑軌相配合的X向滑軌座。X向滑軌可以為直線型,X向滑軌座也可以為直線型。本實用新型的X向滑軌、X向滑軌座的截面形狀不做特別限定。
本實用新型的X向驅(qū)動單元用于驅(qū)動所述第三底座與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X向驅(qū)動單元包括X向齒條、X向齒輪、X向旋鈕和X向傳動軸。所述X向齒條設置在所述第三底座;所述X向齒輪與所述X向旋鈕通過所述X向傳動軸連接,所述X向齒輪、所述X向旋鈕和所述X向傳動軸設置為能夠同步轉(zhuǎn)動;所述X向齒輪與所述X向齒條相配合以驅(qū)動所述第三底座與所述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所述X向旋鈕可自由旋轉(zhuǎn)地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所述X向齒條優(yōu)選設置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四底座還設置有X向旋鈕槽、X向傳動軸孔,分別用于容納所述X向旋鈕和所述X向傳動軸。X向旋鈕的端面上可以印有指針,用于控制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相對于第四底座在X方向上的位移。
本實用新型X向限位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三底座固定在所述第四底座上。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X向限位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X向齒條上方的X向限位塊,以及設置在所述第四底座上的X向限位槽。所述X向限位塊可以包括與X向齒條齒廓相當?shù)腦向限位頂柱和X向限位壓簧。當需要鎖緊時,X向限位頂柱的端頭插進X向齒條的兩齒之間,X向限位壓簧保證X向限位頂柱不會自動脫離齒條。
<接收線圈組件>
本實用新型的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包括上述線圈主體、上述支架和上述底座。上述底座用于放置所述線圈主體和所述支架。本實用新型的底座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和第四底座。本實用新型的支架支撐在第四底座上。一方面,所述支架與第四底座之間可以固定連接;另一方面,所述支架與第四底座之間可以可拆卸地連接,并且設置有防滑件或者限位結構,例如定位柱。所述支架置于線圈主體的環(huán)形內(nèi),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支撐。第四底座的兩端可以分別設置有長條孔,其作為第四底座的把手。第四底座的中部開設有條形槽,用于容納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通過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連接;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之間設置有Y向滑動單元;第三底座和第四底座之間設置有X向滑動單元。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支架被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固定安裝在第四底座上。第四底座的中部開設有條形槽,用于容納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別位于該條形槽的兩側。
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優(yōu)選為介入性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介入性磁共振是指用于介入手術的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
在介入手術中,針對不同的手術部位,所述接收線圈組件通過不同的擺放方式,可以輔助完成不同部位的介入手術。當線圈主體需要重新定位時,打開Y向限位塊、X向限位塊或者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調(diào)整線圈主體到合適位置后,重新鎖緊即可。
<磁共振設備>
本實用新型的磁共振設備包括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基本磁場的磁體;產(chǎn)生梯度場的梯度線圈;發(fā)射射頻信號的發(fā)射線圈組件;和接收射頻信號的接收線圈組件。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磁體、梯度線圈和發(fā)射線圈組件可以采用本領域已知的那些,這里不再贅述。接收射頻信號的接收線圈組件可以采用本實用新型上述的接收線圈組件,這里也不再贅述。
實施例1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其為用于介入性磁共振的接收線圈組件,包括線圈主體1、支架2和底座3,底座3用于放置線圈主體1和支架2。
線圈主體1包括可分離的上部線圈11、下部線圈12和鎖緊機構13。鎖緊機構13為兩個,分別位于上部線圈11與下部線圈12的結合部位。上部線圈11和下部線圈12通過電器連接器實現(xiàn)導電連接。上部線圈11包括上部線圈殼體以及容納在其中的電器元件;下部線圈12包括下部線圈殼體以及容納在其中的電器元件。上部線圈殼體和下部線圈殼體的材質(zhì)均為工程塑料聚酰胺。
支架2用于為患者的頸部提供支撐,其穿過固定在第一底座31上的線圈主體1的環(huán)形的內(nèi)部。支架2包括支撐平臺和位于該支撐平臺兩端的兩個支撐臂,該支撐平臺通過所述支撐臂固定連接在第四底座34上(參見圖1和2)。本實用新型的支撐平臺的形狀優(yōu)選為凹弧狀,便于為人體頸部提供舒適的支撐。支撐平臺架設在線圈主體1的環(huán)形內(nèi)側,下部線圈12位于支撐平臺與底座3之間,上部線圈11則位于支撐平臺的上方。支架2的材質(zhì)為工程塑料聚酰胺。
圖2和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的底座結構示意圖。底座3包括第一底座31、第二底座32、第三底座33、第四底座34、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X向位移單元和Y向位移單元。
第一底座31的上表面具有與線圈主體1的下部線圈12的底部相適應的線圈凹槽311,用于放置線圈主體1、并將其固定在第一底座31上。線圈凹槽311為長方形,其為由四塊側板和一塊底板圍成的一體成型結構。在四塊側板內(nèi)側安裝有彈片(未圖示),當線圈主體1的下部線圈12的底部進入線圈凹槽311后,彈片擠壓線圈主體1的下部線圈12,保證線圈主體1的穩(wěn)定。
第一底座31與第二底座32在X方向上單邊鉸接,在Y方向上通過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連接。本實用新型的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包括螺柱(未圖示)、旋母371和壓板372。螺柱設置在第一底座31上,旋母371設置在螺柱上,壓板372則設置在第二底座32上。壓板372位于旋母371和第一底座31之間、并套設在螺柱上,用于將第一底座31固定在第二底座32上。螺柱設置在第一底座31的兩個Y向側板上,兩個旋母371分別固定在上述螺柱上,兩個壓板372分別豎直地設置在第二底座32的上方。壓板372上開設有孔道,其用于套設在螺柱上。該孔道的截面積大于螺柱的截面積,便于第一底座31的角度調(diào)節(jié)。當旋緊旋母371后,壓板372被壓緊在第一底座31上,從而將第一底座31與第二底座32固定連接在一起。壓板372在與第一底座31接觸位置的表面上設置有凸點,第一底座31在與壓板372接觸位置的表面上設置有膠墊。二者結合起到防滑作用。
第二底座32與第三底座33通過Y向位移單元實現(xiàn)二者在Y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本實用新型的Y向位移單元包括Y向滑動單元、Y向驅(qū)動單元和Y向限位單元。
本實用新型的Y向滑動單元包括設置在第三底座33的上表面的Y向滑軌358,以及設置在第二底座32的下表面、并與Y向滑軌相配合的Y向滑軌座359。Y向滑軌358和Y向滑軌座359均為直線型。Y向滑軌座359為開設在第二底座32的下表面的凹槽。這樣可以保證第二底座32在第三底座33上沿特定的路徑運動,便于精確控制位移量。
本實用新型的Y向驅(qū)動單元包括Y向齒條357、Y向齒輪355、Y向旋鈕352和Y向傳動軸353。Y向齒條357設置在第二底座32的下表面,并從第二底座32的一側沿Y方向延伸,便于控制第二底座32在Y方向移動。Y向齒輪355與Y向旋鈕352通過Y向傳動軸353連接,并且三者設置為能夠同步轉(zhuǎn)動。Y向齒輪355與Y向齒條357相配合以驅(qū)動第二底座32在Y方向上與第三底座33發(fā)生相對位移;Y向齒條357的寬度大于Y向齒輪355的寬度,更有利于Y向齒輪355在Y向齒條357上沿X方向滑動。Y向旋鈕352可自由旋轉(zhuǎn)地固定在第四底座34上。第四底座34上設置有Y向旋鈕槽356和Y向傳動軸孔354,分別用于容納Y向旋鈕352和Y向傳動軸354。Y向旋鈕352的端面上印有指針,用于更加精確地指示和控制第一底座31和第二底座32相對于第三底座33在Y方向上的位移。
本實用新型的Y向限位單元包括設置在Y向齒條357上方的Y向限位塊351,以及設置在第四底座34上的Y向限位槽(未圖示)。Y向限位塊351包括與Y向齒條357的齒廓相當?shù)腨向限位頂柱和Y向限位壓簧(未圖示)。當需要鎖緊時,Y向限位頂柱的端頭插進Y向齒條357的兩齒之間,Y向限位壓簧保證Y向限位頂柱不會自動脫離Y向齒條357。通過本實用新型的Y向限位單元,可以將第二底座32固定在第四底座34上。
第三底座33與第四底座34通過X向位移單元實現(xiàn)二者在X方向上發(fā)生相對位移。本實用新型的X向位移單元包括X向滑動單元、X向驅(qū)動單元和X向限位單元。
本實用新型X向滑動單元包括設置在第四底座34的上表面的X向滑軌368,以及設置在第三底座33的下表面、并與X向滑軌368相配合的X向滑軌座369。X向滑軌368和X向滑軌座369均為直線型。X向滑軌座369為開設在第三底座33的下表面的凹槽。這樣可以保證第三底座33在第四底座34上沿特定的路徑運動,便于精確控制。
本實用新型的X向驅(qū)動單元包括X向齒條367、X向齒輪365、X向旋鈕362和X向傳動軸363。X向齒條367設置在第三底座33的上表面;X向齒輪365與X向旋鈕362通過X向傳動軸636連接,并且三者設置為能夠同步轉(zhuǎn)動。X向齒輪365與X向齒條367相配合以驅(qū)動第三底座33在X方向上與第四底座34發(fā)生相對位移。X向旋鈕362可自由旋轉(zhuǎn)地固定在第四底座34上。X向齒條367的寬度等于X向齒輪365的寬度,這樣可以減小第三底座33的尺寸。第四底座34還設置有X向旋鈕槽366、X向傳動軸孔(未圖示),分別用于容納X向旋鈕362和X向傳動軸363。X向旋鈕362的端面上印有指針,用于更加精確地指示和控制第一底座31、第二底座32和第三底座33相對于第四底座34在X方向上的位移。
本實用新型X向限位單元包括設置在X向齒條367上方的X向限位塊361,以及設置在第四底座34上的X向限位槽(未圖示)。X向限位塊361包括與X向齒條367的齒廓相當?shù)腦向限位頂柱和X向限位壓簧(未圖示)。當需要鎖緊時,X向限位頂柱的端頭插進X向齒條367的兩齒之間,X向限位壓簧保證X向限位頂柱不會自動脫離X向齒條367。通過本實用新型的X向限位單元,將第三底座33固定在第四底座34上。
支架2與第四底座34可拆卸地連接,并且設置有防滑件。第四底座34的兩端分別設置有長條孔作為把手。第四底座34的中部開設有條形槽,用于容納第一底座31、第二底座32和第三底座33。
在介入手術中,針對不同的手術部位,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通過不同的擺放方式,可以輔助完成不同部位的介入手術。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接收線圈組件用于頸部磁共振介入手術的示例圖。當線圈主體1需要重新定位時,打開Y向限位塊351、X向限位塊361或者作為角度調(diào)節(jié)單元的旋母371,調(diào)整線圈主體1到合適位置后,重新鎖緊即可。
下面僅以Y向調(diào)節(jié)為例進行說明。打開Y向限位塊351,旋轉(zhuǎn)Y向旋鈕352以帶動Y向傳動軸353旋轉(zhuǎn),同時帶動Y向齒輪355在Y向齒條357的表面上相對運動。由于Y向傳動軸353被限定在第四底座34的Y向傳動軸孔354中,因而Y向齒條357將沿Y方向移動,進而帶動第二底座32沿著第三底座33上的Y向滑軌358所限定的路徑移動,從而精確控制第二底座32相對于第三底座33的位移量。
實施例2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磁共振接收線圈組件。本實施例中,支架2被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均固定安裝在第四底座34上。第四底座34的中部開設有條形槽,用于容納第一底座31、第二底座32和第三底座33。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分別位于該條形槽的兩側。其余部件和條件與實施例1相同。
相較于實施例1,本實施例中的支架2高度可以更低,線圈主體1在沿X方向移動時,不會受到支架的限制,所以能夠獲得更大的X向的移動距離。當需要從第一底座31中取出線圈主體1時,不需要移動支架2,操作更加便捷。
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實質(zhì)內(nèi)容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任何變形、改進、替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