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散熱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雙面水冷散熱器。
背景技術:
目前,大功率電力電子裝置用的閥組,其核心部件是由大功率半導體器件和水冷散熱器組成的硅串。為保證閥組的正常運行,需要安裝各種形式的散熱器,如型材散熱器、熱管散熱器及水冷散熱器等,其功能是將半導體器件工作時產生的熱量迅速帶走?,F有的水冷散熱器中有一種在基臺的安裝面上嵌入銅管,能達到非常良好的散熱效果,但由于此種銅管的設計都是采用一根通過折彎后嵌入基臺內,造成基臺上的散熱不均勻,冷卻水走過的路程較長,后半部分的冷卻水溫度較高,不能達到良好的冷卻效果,甚至造成后端的水溫過高向影響半導體元件的散熱,而且現在的散熱器大都是單面散熱器,當半導體元件過多時,需要采用多個散熱器,不僅增加成本,而且占用空間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出了一種雙面水冷散熱器,不僅基臺的雙面都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而且多根獨立的豎管設計不僅減少了冷卻水的流經的路程,而且使基臺的安裝面散熱更加均勻,降低了成本和占用空間。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雙面水冷散熱器,包含基臺和銅管,所述基臺為扁平形的長方體鋁塊,所述基臺的正面和背面上均設有安裝孔位,所述銅管包括多根豎管和兩根橫管,兩根豎管和兩根橫管首尾相接固定在一起,剩余豎管的兩端分別焊接固定在兩根橫管的側壁上,所述豎管與橫管相互連通,所述兩根橫管上分別設有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進水管、出水管、橫管、豎管位于同一平面內,所述基臺的正面和背面均設有與銅管形狀相匹配的凹槽,兩組銅管分別嵌入基臺正面和背面的凹槽內,凹槽的深度不小于銅管的厚度,所述兩組銅管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延伸出基臺之外,兩個進水管同時連接在一個三通上,兩個出水管同時連接在另一個三通上,所述銅管與凹槽之間填充有導熱膠,銅管通過導熱膠和基臺固定在一起,所述安裝孔位設置于凹槽兩側的基臺上。
進一步地,所述豎管之間相互平行,且豎管與橫管相互垂直,豎管與基臺上鄰近的邊沿平行。
進一步地,所述進水管和出水管與橫管相互垂直。
進一步地,所述出水管所在的橫管的一端延長后與出水管相連接,所述出水管嵌入基臺的凹槽內并延伸出基臺,與進水管處于基臺的同一側。
進一步地,所述出水管與凹槽之間填充有隔熱膠,出水管通過隔熱膠與基臺固定在一起。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對銅管的結構進行重新設計,使用多根相互獨立的豎管和兩根橫管組成的框架式的結構,并將銅管嵌入基臺的正面和背面,再將兩組銅管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合并,冷卻水從三通分流進兩個進水管后,在橫管內分流到每一根豎管內,并在另一端的橫管內匯集經出水管排出匯集到三通內,帶走基臺的正面和背面上的電子元件散發(fā)的熱量,全程冷卻水的流經路程極短,散熱更加均勻快速,且不會出現一根銅管后半段過熱的問題,對于要求進水管與出水管位于同一側的散熱器來說,本發(fā)明通過在基臺上再嵌入一根銅管,將出水管設置在進水管的同一側。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制作方便,減少了冷卻水在基臺中的循環(huán)路程,大大提高了散熱效率,散熱均勻效果好,且基臺的雙面均可以安裝電子元件,降低了散熱成本,減小了占用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fā)明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雙面水冷散熱器,如圖1、2所示,包含基臺1和銅管2,所述基臺1為扁平形的長方體鋁塊,所述基臺1的正面和背面上均設有安裝孔位,所述銅管2包括多根豎管21和兩根橫管22,兩根豎管21和兩根橫管22首尾相接固定在一起,剩余豎管21的兩端分別焊接固定在兩根橫管22的側壁上,所述豎管21與橫管22相互連通,所述兩根橫管22上分別設有進水管221和出水管222,所述進水管221、出水管222、橫管22、豎管21位于同一平面內,所述基臺1的正面和背面均設有與銅管2形狀相匹配的凹槽11,兩組銅管22分別嵌入基臺1正面和背面的凹槽11內,凹槽11的深度等于銅管22的厚度,所述兩組銅管22的進水管221和出水管222延伸出基臺1之外,兩個進水管221同時連接在一個三通3上,兩個出水管222同時連接在另一個三通3上,所述銅管22與凹槽11之間填充有導熱膠,銅管22通過導熱膠和基臺1固定在一起,所述安裝孔位設置于凹槽11兩側的基臺1上。
進一步地,所述豎管21之間相互平行,且豎管21與橫管22相互垂直,豎管21與基臺上鄰近的邊沿平行。
進一步地,所述進水管221和出水管222與橫管22相互垂直。
進一步地,所述出水管222所在的橫管22的一端延長后與出水管222相連接,所述出水管222嵌入基臺1的凹槽11內并延伸出基臺1,與進水管221處于基臺1的同一側。
進一步地,所述出水管222與凹槽11之間填充有隔熱膠,出水管222通過隔熱膠與基臺1固定在一起。
本發(fā)明對銅管的結構進行重新設計,使用多根相互獨立的豎管和兩根橫管組成的框架式的結構,并將銅管嵌入基臺的正面和背面,再將兩組銅管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合并,冷卻水從三通分流進兩個進水管后,在橫管內分流到每一根豎管內,并在另一端的橫管內匯集經出水管排出匯集到三通內,帶走基臺的正面和背面上的電子元件散發(fā)的熱量,全程冷卻水的流經路程極短,散熱更加均勻快速,且不會出現一根銅管后半段過熱的問題,對于要求進水管與出水管位于同一側的散熱器來說,本發(fā)明通過在基臺上再嵌入一根銅管,將出水管設置在進水管的同一側。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制作方便,減少了冷卻水在基臺中的循環(huán)路程,大大提高了散熱效率,散熱均勻效果好,且基臺的雙面均可以安裝電子元件,降低了散熱成本,減小了占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