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儲能,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儲能裝置及用電設備。
背景技術:
1、目前現(xiàn)有的電池包包括電池箱體和安裝在電池箱體內(nèi)的電池模組,相關技術中,通常通過布線采集的方式,將電池模組包括的電池單體的電壓和溫度等工況參數(shù)傳遞至電池管理系統(tǒng)(battery?management?system,即bms),具體來說,連接線的一端連接bms的接口端,另一端與電池單體連接,以采集電池單體的工況參數(shù)。但目前在追求高能量密度的趨勢下,電池包內(nèi)電池模組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采用上述布線采集的方式,不僅空間上部分電池模組的線束線徑較大,使得布線過多的占用內(nèi)部空間,造成電池包的內(nèi)部空間的利用率較低,增加電池包的制造成本,而且連接線的數(shù)目較多,線束繁雜,電安全性差。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技術的一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電池倉內(nèi)的空間利用率,同時提高用電安全性的儲能裝置及用電設備。
2、為實現(xiàn)上述申請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3、根據(jù)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儲能裝置,包括:電池箱體,包括下箱體和箱蓋,所述箱蓋與所述下箱體固定連接,以圍成電池倉;多個電池模組,位于所述電池倉內(nèi),每個所述電池模組包括相對設置的一對固定端板,位于一對所述固定端板之間的多個電池單體,以及位于所述固定端板與緊鄰的電池單體之間的絕緣板,所述多個電池單體沿所述電池箱體的長度方向排布,所述多個電池模組包括在所述電池箱體的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第一電池模組和第二電池模組;多個電路板,與多個所述電池模組一一對應,每個電路板設置在對應電池模組的頂部,且與對應電池模組的多個電池單體連接,所述多個電路板包括與所述第一電池模組、所述第二電池模組分別對應的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所述第一電路板的端部具有第一接頭組件,所述第一接頭組件包括固定連接的第一插接底座和第一插接頭,所述第一插接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一電池模組的固定端板上,所述第二電路板的端部具有第二插接頭和彎曲部,所述第二插接頭與所述第一插接頭連接,所述彎曲部朝向所述第二電池模組的表面設置有片狀的絕緣件,所述絕緣件在所述第二電池模組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二電池模組的固定端板和/或絕緣板存在重合區(qū)域。
4、本技術實施方式中,將電池管理模塊與每個電池模組包括的多個電池單體之間的連接線替換為電路板,以簡化電池管理模塊與每個電池模組之間的連接,從而節(jié)省電池倉內(nèi)的空間,提高空間利用率,同時電路板的設置避免了線束繁雜的情況,提高了儲能裝置的用電安全性。另外,第一插接頭通過第一插接底座固定在第一電池模組的固定端板上,可避免第一插接頭和第二插接頭連接后懸空在第一電池模組與第二電池模組之間的情況,進而避免第一插接頭、第二插接頭因自身重力拉扯第一電路板、第二電路板,造成第一電路板、第二電路板撕裂甚至斷裂的情況,以及造成第一插接頭與第二插接頭的連接發(fā)生松動出現(xiàn)接觸不良的現(xiàn)象。再者,通過在第二電路板上彎曲部的表面設置絕緣件,便于抬高第二電路板上靠近第二插接頭的端部,以便于第二插接頭與第一插接頭的插接,同時可在第二電路板上靠近第二插接頭的位置形成凸起結構,即在第二電路板上靠近第二插接頭的位置可形成緩沖余量,避免在第二電池模組包括的電池單體發(fā)生熱膨脹等時,造成對第二電路板的拉扯;同時能夠避免第二電路板與絕緣板之間的摩擦等,造成第二電路板的漏電,甚至第二電路板的斷裂失效;以及避免第二電路板與固定端板之間的導通,造成固定端板甚至電池箱體帶電的情況,保證了儲能裝置的用電安全性。
5、根據(jù)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電路板上靠近所述第一插接頭的端部,且朝向所述第一電池模組的表面設置有片狀的緩沖件,所述緩沖件位于所述第一電路板與所述第一電池模組的絕緣板之間的區(qū)域。
6、本技術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電路板與第一電池模組的絕緣板之間設置緩沖件,便于在第一電路板與第一電池模組的絕緣板之間形成保護,避免第一電路板與絕緣板之間的摩擦等,造成第一電路板的漏電,甚至第一電路板的斷裂失效;還便于抬高第一電路板上靠近第一插接頭的端部,以在第一電路板上靠近第一插接頭的位置形成凸起結構,即在第一電路板上靠近第一插接頭的位置可通過對緩沖件的擠壓形成緩沖余量,避免在第一電池模組包括的電池單體發(fā)生熱膨脹等時,造成對第一電路板的拉扯。
7、根據(jù)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底座包括第一底座、限位凸起和限位扣;所述限位凸起、所述限位扣均位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下表面,且所述限位扣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底座的限位面;所述第一電池模組的固定端板上具有限位槽和限位孔,所述限位凸起限位在所述限位槽內(nèi),所述限位扣位于所述限位孔內(nèi),且所述限位面與所述限位孔配合限位。
8、本技術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電池模組的固定端板上固定第一插接底座時,只需要第一插接底座在固定端板上的插接,即可實現(xiàn)第一插接底座的固定,從而提高了第一插接底座裝配的快捷性;再者通過限位凸起和限位扣的設置,保證了第一插接底座與固定端板插接配合后,第一插接底座在固定端板上固定的穩(wěn)固性,避免了第一插接底座可旋轉(zhuǎn)的情況。
9、根據(jù)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限位扣包括沿所述限位孔的周向間隔分布的多個限位柱,每個所述限位柱遠離所述第一底座的端部具有位于外表面的凸起;所述凸起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底座的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所述限位面。
10、本技術實施方式中,在實現(xiàn)限位扣在限位孔內(nèi)的限位配合時,可基于相鄰兩個限位柱之間的間隙,在外力作用下促使多個限位柱上的凸起向內(nèi)收縮,以便多個限位柱上的凸起能夠伸入限位孔,進而在多個凸起伸入限位孔后,基于自身的彈性恢復,實現(xiàn)凸起上的限位面與限位孔的限位配合。
11、根據(jù)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限位面上遠離所述限位柱的邊緣向遠離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傾斜。
12、本技術實施方式中,設置限位面上遠離限位柱的邊緣向遠離第一底座的方向傾斜,以在保證限位面與限位孔配合限位的同時,便于在拆卸第一插接底座時,基于限位孔與限位面的相互作用,促使多個限位柱上的凸起向內(nèi)收縮,實現(xiàn)多個限位柱從限位孔內(nèi)拔出。
13、根據(jù)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凸起具有背向所述第一底座的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表面遠離所述限位柱的邊緣向靠近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傾斜,以形成導向面。
14、根據(jù)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其中,在遠離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表面凸出所述限位凸起的端面。
15、本技術實施方式中,凸起上的第二表面凸出限位凸起的端面,從而在裝配第一插接底座時,通過第二表面與限位孔的導向配合,便于實現(xiàn)限位凸起與限位槽的對位,以提高第一插接底座在固定端板上的插接效率。
16、根據(jù)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限位孔為矩形孔,所述限位扣包括沿所述矩形孔的四條孔邊對應分布的四個限位柱。
17、本技術實施方式中,在四個限位柱上的凸起所具有的第二表面與限位孔進行導向配合時,避免第一插接底座相對固定端板的旋轉(zhuǎn),從而可直接實現(xiàn)限位凸起與限位槽的對位,以進一步提高第一插接底座在固定端板上的插接效率。
18、根據(jù)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所述電路板為柔性電路板。
19、根據(jù)本技術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電設備,所述用電設備包括上述一方面所述的儲能裝置,所述儲能裝置為所述用電設備供電。
20、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jié)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