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動式的馬達。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公知具有如下結構的馬達:在馬達機殼設置空氣吸入孔和空氣排出孔,在空氣吸入孔的周邊和空氣排出口的周邊產生氣壓差,并在馬達內部產生風,散出馬達內部、特別是定子和電路板的熱量。
[0003]例如在美國專利第07977831號公報公開的馬達中,在馬達機殼設置有氣孔。而且,利用馬達底部的空氣吸入孔與氣隙的開口部之間的氣壓差,使風在馬達內部流動,將馬達內部的熱從氣隙散出。
[0004]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07977831號公報
[0005]與此相對,近來伴隨著汽車的電動化,在汽車搭載有多個電子元件。因此,為了防止電子元件的誤動作,對汽車用部件強化電磁干擾(EM1: 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散出量的限制。而且,有以下風險:在馬達機殼設置氣孔的情況下,特別是從定子的線圈端產生的電磁波從孔直接散出到馬達機殼外部,使其他電子元件產生誤動作。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維持馬達的散熱性能且降低從馬達產生的電磁干擾散出量。
[0007]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馬達具有旋轉部、靜止部以及軸承機構,所述靜止部配置在所述旋轉部的周圍,所述軸承部將所述旋轉部支承為能夠相對于所述靜止部旋轉。所述旋轉部具有多個磁鐵。所述靜止部具有配置在所述旋轉部的周圍的定子和覆蓋所述定子的上表面且具有導電性的外罩,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鐵芯和線圈,所述定子鐵芯包括鐵芯背部和多個齒,所述線圈隔著絕緣件卷繞于所述定子鐵芯。在俯視時,所述外罩在相鄰的所述齒的周向間隙的至少一處具有開口,所述外罩與接地電位連接。
[0008]根據本發(fā)明,能夠維持馬達的散熱性能且能夠降低從馬達產生的電磁干擾散出量。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一個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平面圖。
[0010]圖2是馬達的縱剖視圖。
[0011]圖3是旋轉部的平面圖。
[0012]圖4是旋轉部的仰視圖。
[0013]圖5是旋轉部的縱剖視圖。
[0014]圖6是旋轉部的縱剖視圖。
[0015]圖7是轉子鐵芯和磁鐵的仰視圖。
[0016]圖8是轉子鐵芯的仰視圖。
[0017]圖9是轉子鐵芯的縱剖視圖。
[0018]圖10是轉子鐵芯和磁鐵的放大圖。
[0019]圖11是其他例子的旋轉部的縱剖視圖。
[0020]圖12中,(a)是定子的平面圖。
[0021]圖12中,(b)是透視外罩和線圈而示出的馬達的平面圖。
[0022]圖13中,(a)是示出設置于外罩的開口的其他形狀的平面圖。
[0023]圖13中,(b)是示出設置于外罩的開口的其他形狀的平面圖。
[0024]圖13中,(C)是示出設置于外罩的開口的其他形狀的平面圖。
[0025]符號說明
[0026]1:馬達;
[0027]2:靜止部;
[0028]3:旋轉部;
[0029]4:軸承機構;
[0030]5:電路板;
[0031]23:軸;
[0032]31:轉子鐵芯;
[0033]32:磁鐵;
[0034]33:樹脂部;
[0035]41:軸承(上軸承、下軸承);
[0036]311:外鐵芯部;
[0037]312:內鐵芯部;
[0038]313:連結部;
[0039]331:上樹脂部;
[0040]332:下樹脂部;
[0041]333:內周樹脂部;
[0042]334:內側筒狀樹脂部(筒狀樹脂部);
[0043]335:外側筒狀樹脂部(其它筒狀樹脂部);
[0044]336:肋部;
[0045]541:外鐵芯構件;
[0046]551:鐵芯大徑部;
[0047]552:鐵芯小徑部;
[0048]561:澆口痕跡;
[0049]564:葉輪安裝部;
[0050]566:第I下側鐵芯支承痕跡(第I鐵芯支承痕跡);
[0051]567:第2下側鐵芯支承痕跡(第2鐵芯支承痕跡);
[0052]571:樹脂大徑部;
[0053]572:樹脂小徑部;
[0054]573:樹脂階梯部;
[0055]Jl:中心軸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56]在本說明書中,將馬達I的中心軸線Jl方向的圖2的上側簡稱為“上側”,將下側簡稱為“下側”。另外,上下方向并非表示組裝入實際設備中時的位置關系和方向。并且,將平行于中心軸線Jl的方向稱為“軸向”,將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徑向簡稱為“徑向”,將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周向簡稱為“周向”。
[0057]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例示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馬達I的平面圖。圖2是馬達I的縱剖視圖。省略了截面中的細微部的平行斜線。馬達I是內轉子型的無刷馬達。馬達I包括靜止部2、旋轉部3、軸承機構4以及電路板5。軸承機構4將旋轉部3支承為能夠以馬達I的中心軸線Jl為中心相對于靜止部2旋轉。在旋轉部3上安裝有葉輪的葉輪杯。馬達I例如用于冷卻汽車的冷卻水的風扇。
[0058]靜止部2包括機殼21、定子22以及軸23。定子22配置于旋轉部3的周圍。靜止部2配置于旋轉部3的周圍。靜止部2包括機殼21、定子22以及軸23。機殼21包括基底部件211和外罩212?;撞考?11為垂直于中心軸線Jl的大致板狀。軸23向上方突出且下端固定于基底部件211。軸23是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配置的。外罩212呈大致圓筒狀,安裝于基底部件211上。在外罩212的中央設有中央開口 521。旋轉部3從中央開口521中露出。
[0059]定子22包括定子鐵芯223、絕緣件221以及線圈222。定子鐵芯223包括多個齒531以及鐵芯背部532。鐵芯背部532是以中心軸線Jl為中心的環(huán)狀。各齒531從鐵芯背部532朝旋轉部3向徑向外側延伸。定子鐵芯223層疊有電磁鋼板。齒531被絕緣件221覆蓋。以環(huán)繞絕緣件221的方式設置線圈222。
[0060]在基底部件211的中央部的下表面安裝有電路板5。電路板5控制對靜止部2的電力供給。由此,控制旋轉部3的轉速。在基底部件211的下部安裝有蓋部件213。蓋部件213覆蓋電路板5的下表面?;撞考?11包括向側方突出的突出部522。從突出部522引出與電路板5連接的多條電線523。
[0061]軸承機構4由2個軸承41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軸承41為球軸承。軸承41也可以是其他的結構。2個軸承41設置于軸23與旋轉部3之間。
[0062]旋轉部3包括轉子鐵芯31、多個磁鐵32以及樹脂部33。磁鐵32是永磁鐵。在徑向上,轉子鐵芯31配置于定子22的內側。轉子鐵芯31的外周面接近定子22的內周面。
[0063]圖3是旋轉部3的平面圖。圖4是旋轉部3的仰視圖。圖5是旋轉部3的縱剖視圖。圖6是不同于圖5的位置處的旋轉部3的縱剖視圖。圖7是轉子鐵芯31和磁鐵32的仰視圖。圖8是轉子鐵芯31的仰視圖。圖9是轉子鐵芯31的縱剖視圖。在轉子鐵芯31中,磁性鋼板沿軸向層疊。
[0064]如圖8所示,轉子鐵芯31包括外鐵芯部311、內鐵芯部312以及多個連結部313。內鐵芯部312呈環(huán)狀。外鐵芯部311包括多個外鐵芯構件541。多個外鐵芯構件541在周向上排列。各外鐵芯構件541呈大致扇形。外鐵芯部311位于內鐵芯部312的徑向外側。各連結部313在徑向上連結I個外鐵芯構件541與內鐵芯部312。連結部313在徑向上延伸,連接外鐵芯構件541的徑向內側的部位的周向中央與內鐵芯部312的外周面。外鐵芯構件541、內鐵芯部312和連結部313是連為一體的部件。
[0065]圖9是轉子鐵芯31在外鐵芯構件541的周向中央處的縱剖視圖。如圖8和圖9所示,外鐵芯構件541具有在軸向上貫通的貫通孔545。轉子鐵芯31的內周部、即內鐵芯部312的內周部包括鐵芯大徑部551和鐵芯小徑部552。鐵芯大徑部551位于鐵芯小徑部552的軸向下側。鐵芯大徑部551的內徑大于鐵芯小徑部552的內徑。
[0066]如圖7所示,在外鐵芯構件541之間配置有磁鐵32。各外鐵芯構件541是外鐵芯部311中的位于多個磁鐵32的彼此之間的部位。磁鐵32在周向上等間隔地排列。內鐵芯部312位于多個磁鐵32的徑向內側。轉子鐵芯31保持磁鐵32。各磁鐵32在垂直于中心軸線Jl的截面上具有一對長邊611和一對短邊612。換言之,多個磁鐵各自的徑向長度在俯視觀察時比周向的長度長。一對長邊611之間的中心線613通過中心軸線Jl。S卩,所有磁鐵32的中心線613都在中心軸線Jl上相交。馬達I是輪輻式的IPM馬達。
[0067]—對長邊611被磁化為彼此極性不同的極。相鄰的一對磁鐵32的相同磁極在周向上對置。